亚太地区

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概要

2018年5月

返回页首

概要

亚太地区的经济前景依然强劲,仍是全球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自2017年10月上一期《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最新预测》发布以来,近期前景有所改善,围绕预测的风险目前大体平衡。但在中期内,下行风险将占主导地位,包括全球金融状况收紧、转向保护主义政策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带来的风险。由于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政策应采取保守态度,着眼于积累缓冲和增强韧性。政策制定者还应推进结构性改革,以应对中长期挑战,如人口老龄化和生产率增长下降,并确保亚洲能够从全球经济数字化加强趋势中充分获益。

 

预计亚洲经济在2018年和2019年将增长5.6%,通胀仍将疲软。在美国财政刺激措施的推动下,强劲、基础广泛的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预计将为亚洲的出口和投资提供支持,而宽松的金融状况也应该能够支撑国内需求。中国的增长率预计将放缓到6.6%,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局收紧金融、住房和财政政策的措施。日本的增长已连续八个季度超过潜在水平,预计今年增长率为1.2%,仍将保持强劲。在印度,继货币更换措施以及商品和服务税的实施对经济造成暂时干扰之后,增长率预计将回升到7.4%。

 

经济前景面临的风险目前处于平衡状态,但中期内偏于下行。从上行方面看,全球复苏可能再度强于预期。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假设债务可持续性和项目质量得到保证)长期内将为贸易、投资和经济增长提供支持。从下行方面看,亚洲仍可能受到全球金融状况突然大幅收紧的影响,太长时间的宽松状况可能导致杠杆程度和金融脆弱性进一步上升。过度承担风险行为以及金融风险向非银行机构转移可能加剧这些脆弱性。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并未得到平等分享,并且,正如近期的关税措施和声明突出显示的,各国转而实施内向型政策是另一种风险,有可能对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造成破坏。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仍是另一个重要的风险来源。最后,网络安全漏洞和网络攻击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加剧,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可能继续对亚太地区产生显著影响。

 

亚太地区的长期增长前景受到人口结构变化、生产率增长减缓和数字经济兴起的影响。一个重要的挑战是人口老龄化,因为该地区的许多经济体面临着“未富先老”的风险,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和财政状况的不利影响可能很大。第二个挑战是生产率增长减缓。最后,全球经济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最近的一些技术进步虽然可能是变革性的,但也带来挑战,包括与未来的工作有关的挑战。亚洲正在迎接数字革命,尽管地区内存在显著差异。

 

第二章分析,什么因素造成了经济快速增长而通胀依然很低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预计将持续多久。这一章的分析结果表明,暂时性全球因素(包括输入型通胀)是低通胀的主要驱动因素。的确,随着近几个月石油价格上涨,该地区的总体通胀已经回升,但核心通胀依然疲软,许多经济体的核心通胀低于目标水平。其次,尽管通胀预期总体上与目标水平有效锚定,但预期对驱动通胀的影响已经减弱,因为通胀过程已变得具有更强的后顾性。第三,一些证据显示,通胀对经济疲软的敏感性已经下降,简言之,菲利浦斯曲线变得平坦。

 

一旦全球因素(包括美国通胀和大宗商品价格)变得不那么有利,亚太地区的通胀水平可能上升,政策制定者应随时准备采取行动。此外,由于通胀过程具有越来越强的后顾性,通胀可能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另外,随着菲利浦斯曲线变得更加平坦,降低通胀的产出成本可能增大。因此,政策制定者应保持警惕,针对通胀压力的早期迹象采取应对措施,但对大宗商品价格冲击而言,这种应对措施应当针对第一轮而非第二轮效应。货币政策框架和中央银行信息沟通的改善可以加强预期对驱动通胀所起的作用,从而降低通胀粘性。增加汇率的灵活性能够减轻输入型通胀的影响,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应对金融稳定风险。

 

随着该地区多数经济体的产出缺口弥合,继续提供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已经下降,多数亚洲经济体应开始增强缓冲,提高经济韧性,并确保可持续性。一些经济体还应着重改善动员财政收入,以便为基础设施和社会支出创造空间,并为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持。强劲的经济前景为推行这些改革提供了恰当时机。需要采取“量身定制”的措施,提高生产率和加大投资,缩小劳动力参与程度的性别差距,解决人口转型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并向受技术和贸易变化影响的人群提供支持。最后,为了从数字革命中充分获益,亚洲需要采取全面、一体化的应对政策,包括信息和通讯技术、基础设施、贸易、劳动力市场以及教育等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