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min (1403 words) Read

在与饥饿问题作斗争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农民以更少的人力生产更多的粮食

人工智能正在对食品和农业生产链产生影响。这项突破性技术已被用于培育新的耐气候变化水稻品种,提供土壤数据,指导无人机精准喷洒化肥和农药,以及对产品进行分类、检查和分级。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的钱宁·阿恩特(Channing Arndt)表示:“在提高粮食安全、减少乃至消除世界许多地区的饥饿问题方面,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智慧农业拥有巨大的潜力。”

泰国政策制定者对此表示认可。2014年,泰国推出了一项为期20年的国家发展战略——“泰国4.0”。该战略优先关注了食品、农业和数字产业等部门。政府推行的“智慧农户”(Smart Farmer)和“青年智慧农户”(Young Smart Farmer)计划将上述产业结合在一起,鼓励农民通过采用新技术来实现精准农业。此类技术包括受人工智能控制的无人机,以及用于实现智能和定向喷洒的软件——它们既可以提高产量,同时又能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长期以来,粮食和农业一直是泰国的国力之源。这个拥有7,000万人口的东南亚王国是世界第15大粮食出口国,也是亚洲唯一的粮食净出口国。今年,泰国粮食出口额预计为443亿美元。在区域和全球粮食安全以及消除饥饿运动中,该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去十年间,消除饥饿运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最近却屡遭挫折。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新冠疫情、俄乌战争以及由此造成的扰动导致2022年约7.35亿人(占全球人口的9.2%)营养不良。即便是粮食富足的泰国,也出现了十年来的首次饥饿现象。为此,泰国一些地区的政策制定者正在探索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食品链的效率,以扭转营养不良和粮食短缺的局面。

利用人工智能与饥饿作斗争

日益严重的饥饿、粮食不安全和贫困等问题对各经济体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泰国只是各国利用人工智能来应对这些问题的例子之一。营养不良的群体对公共援助的需求量较大,而又属于生产力较低的劳动者,这可能会影响人均收入、经济增长,有时甚至会影响政治稳定。与此同时,较年轻的农民正向城市迁移,以获得薪资更高的工作,这使得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逐步减少,而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却需要更多的粮食。这些趋势加在一起可能会带来危机,但分析人士和政策制定者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中看到了希望,它们可以帮助农民以更少的人力生产更多的粮食。

泰国国家创新局(NIA)执行主任克里什帕卡·邦丰(Krithpaka Boonfueng)表示,培育数字生态系统是这项举措的基础。10月,泰国发射了THEOS-2号卫星,这是第一颗由泰国和英国工程师联合设计的地球观测卫星,将为智慧农业收集数据。泰国国家创新局实施了多项孵化器和加速器计划,帮助农业技术初创企业获得私人部门的投资,从而通过技术将数据传送到田间地头。泰国数字经济促进局(DEPA)是政府下属的另一个技术部门,负责管理“社区无人机”(One Community, One Drone)计划,该计划旨在使500个社区的农民通过共享无人机服务来管理农田。数字经济促进局执行副局长普雷桑·拉克瓦庭(Preesan Rakwatin)表示:“即使是农民也想获得技术,但技术必须足够简单,方便使用。”该局还帮助科技企业与市场对接,并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

Ricult就是这些初创企业之一,它已经在为泰国、巴基斯坦和越南的农民提供帮助。Ricult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金融和农业科技公司。在泰国,Ricult开发的人工智能驱动型应用程序下载量超过80万次,它提供的信息和工具可帮助小型农户选择适当的作物品种和精准农业方法,以提高生产率和盈利能力。其门户网站还帮助农民解决一个长期存在的紧迫问题:如何获得资金。与此同时,亚洲最大的食糖生产商Mitr Phol集团已与IBM合作,为农民提供人工智能驱动型解决方案,而泰国最大农业食品公司之一的正大集团正在使用中国极飞科技制造的自主无人机。

尽管前景光明,一些研究人员还是对风险提出了警告。如果数据不佳,应用人工智能的收效也不会好。

更明智的政策

但智慧农业仍然是一个比较小众的部门。Ricult联合创始人奥克里特·乌纳哈雷卡卡(Aukrit Unahalekhaka)表示,政府机构试图通过孤立的团队进行微观管理,这阻碍了技术的利用。他认为整个国家都存在这一问题。乌纳哈雷卡卡认为:“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并促进初创企业、创新者和农民获得资金支持。如果能让市场发挥作用,效率会更高。”

可现实总是不如人意。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发布的一份题为《为非洲未来粮食系统赋能》的报告称,非洲也在与饥饿问题和粮食安全作斗争,但一些国家政府却通过了针对无人机的限制性法规,增加了获得无人机许可证的难度。不过,肯尼亚、坦桑尼亚、卢旺达等国家正在投入资源,为农民构建数字生态系统,普及数字化知识,使农民能够获得在线推广服务、天气预报、市场信息和融资服务。但在实现互联互通、提高数字素养等方面仍存在障碍。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表示:“虽然数字革命为非洲粮食系统带来了巨大希望,但要取得成功,就需要解决这些挑战。”

尽管前景光明,一些研究人员还是对风险提出了警告。如果数据不佳,应用人工智能的收效也不会好。而且,在对人工智能进行编程以提高作物产量时,可能会忽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乌纳哈雷卡卡表示:“人工智能可以根据你的目标进行微调,但它并不完美。”他补充道,到目前为止,他尚未发现农民滥用人工智能的情况。有很多人相信应用人工智能的收益大于风险,且很可能产生积极结果,他就是其中之一。其原因在于,他认为自己与农业技术领域的同行有着共同的动机:“我们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罗伯特 • 霍恩(ROBERT HORN)是一位驻曼谷的自由撰稿人,曾任职于《财富》杂志社、《时代》杂志社和美联社。

文章和其他材料中所表达的观点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IMF的政策。